「列車即將抵達新竹站,下車時,請帶好隨身的行李,也要注意月台間隙⋯」星期日晚上十一點半,高鐵列車抵達新竹站,睡眼惺忪的人們背著後背包走下往大廳層的樓梯,擁擠而井然。站外的停車場,一輛輛貼著各大公司、車廠車證的機車;大家正卸下肩上的行李,準備發動引擎。
正是這些人,這些黑眼圈掩蓋過眼底生息的人,默默地撐起了臺灣的經濟發展,在科技創新的前緣拉動著世界進步。他們之中,是一則又則待分享故事。午夜,這座城市熄滅了燈火,安靜了下來,而我也跟著闔上雙眼,思索身旁的一人、一事、一物。
在攀爬社會階梯的過程中,累積自己對社會運作的觀察與經驗,這是二十歲的我該做的。這一站,我在竹科。這篇文,我想回顧一下過去這個暑假,我的所見所聞與所學。
早晨七點半鬧鐘一響,我急急忙忙翻開被窩,上廁所、刷牙、洗臉,套上半正式的衣褲準備出門。在公寓門口,塞上了幾個月前新買的安全帽,趕緊望竹東的方向出發,卻總是接著被紅綠燈擋在埔頂慈雲路口,看一輛輛呼嘯而過的汽機車往竹科駛去。
到了工研院,一面做著自己不怎麼有興趣的工作,一面學習新的知識和科技;日復一日,幾個月後,我依然對手中的專案不帶一絲熱忱和情感。但是,不喜歡這份工作的同時,我多看見了一些本來沒看過的全局型視野。
(一)臺灣的產業創新來自很縝密、前瞻的政策:從竹科生醫園區到北士林投科技園區的生醫核心,再到工研院等研究機構投入上千萬、上億元的經費發展高科技醫療、混合實境、腦機介面等產業,看得出臺灣各階層政府正開始推動下個世代的科技產業,並且都以「人體與機器的結合」為主要方向。如此國家層面的推動,並非檯面上愚蠢政務官的妄為,而是一系列整體性市場調查、產學合作、土地開發、政策支持才能達到的。
一次次無聊至極的會議裡,以及一次次偷聽別人對話的觀察中,我緩慢地摸索出了上面這些想法。但也正是在這些枝微末節的對話中,我看見了從小聽聞,那東亞社會裡工作環境的醜陋:組織中階級分明、下屬對長官不必要地恭恭維維、各種做樣子的稽核與審查、各種充人數充場面的活動。當然,我很高興在工研院能遇見一群待人非常友善、樂於助人、對我滿懷包容的同事們,但是,這些不會改變組織文化的問題。
(二)奴性與官僚體制入到骨子裡,是出不來的:上述那些迂腐的行為,一般都出現在組織層級高、年資高的人上居多。或許那些人的奴性與官僚體制皆以深入到他們的骨子裡了;唯獨團隊中比較年輕的同僚,有辦法直言不諱,需要做的做,不需要做的絕對不做。或許者兩者間也無分好壞,但我個人會傾向於在這兩個極端情況中取得平衡,並且偏向後者。
可能臺灣對「實習生」這個詞彙的印象,多少還留在過去「打雜」的概念吧!相較於去年在亞洲大學實驗室實習、以往跟別人合作新創的經歷,工研院允許我發揮創意的空間更小了,甚至有不少時間是沒有任務可以做的狀態。
某天下午我在 Threads 上評論了這裡的短期實習環境,而那篇文卻被截圖寄送到工研院的人資部門,於是我就被約談了;隔天,在已經有上下班門禁打卡之外,部門內部便出現了實習生簽到、簽退等荒謬的要求。這是用官僚體制在抵制對官僚體制的不滿。
在網路上做了一些調查之後,我發現在臺灣,於網路上評價公司竟然被大多的公司視為「不當行為」;過去也有公司評論平臺,陷入無止盡法律糾紛的案例。相較之下,美國有 Glassdoor 讓大家分享工作環境與薪資,而臺灣的勞方卻還在被資方蹂躪的時代。因此,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,寫了一個公司評價平臺「公評網」 https://jobreview.org;畢竟,既然他們沒有給我事情做,那我就做些有意義的事情。
(三)新創是適合我的路,為此我還需加倍努力:在公評網撰寫的過程中,我找回了自己這一兩年來沒再見過的動力——上一次有這樣的幹勁是 Infinitas 志工平臺在過張的時候。當然,這也令我自己感到欣慰,因為我發現自己找到問題後想解決問題的動力其實從未消逝。仔細想想,如果高中的我造得出百萬瀏覽的教育平臺、做得出三千小時服務時數的志工媒合系統,那大二休學的我也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吧!
事情總不會那麼簡單,但做新創必須要有的核心想法之一,便是一種「是可以有多難?」的勇氣。幾個月裡,在社群平臺上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中,我獲取了很多經驗與建議——其中也包含了面試趣和比薪水的創辦人所提供的想法——並用之塑造我對平臺未來的想像。不怕,不怕。我知道在臺灣此時勞資關係的狀態下,被告只是遲早的,然而,等到我被告的那天,就表示我成功了。
有別於過去閉門造車的經歷,這次從開始開發公評網前,就已經在社群平臺 Threads 上積極地尋求推廣。在 Beta 測試版開放的第二天,已經有 40 人加入了等待名單。我期待它將來的發展,而在我如先例一樣被告爛之前,我得要繼續挑戰體制,向前推進。希望有一天,工研院的人資部門還會需要使用我所建立的系統呢!
幾個月的實習期間裡,下午五點下班後,才是我生活正式開始的時刻。從工研院西大門騎著機車往新竹市區方向前去,遠處建築盡頭邊掛著火紅的斜陽,總是將安全帽擋風罩上的污漬變得明顯。大部分的時候,我會騎到家附近,於晚餐後去星巴克寫公評網的程式;有時,我會到巨城附近吃飯、逛街;有時,我會回臺北和朋友吃飯。
(四)學習享受社交:多少次的飯局與酒局中,我看見了高中最要好的朋友們一個個蛻變,各個都有了自己喜歡的生活,有了短中長期的目標;那種時候,總覺得自己的心靈相當富足,有一群一同成長的好友們,真好。
也有多少次的見面中,認識了新的朋友:從家裡搞高等教育的朋友,到剛從中美回來的學姊,到在被YC投資的公司實習的創業人,每一位都在形塑我的思維模式,一點一滴帶著我向前走。以前那個不喜歡社交的我,慢慢地開始享受認識新的人,從不同人的眼中觀察到世界不同角落的樣貌。
其中,那位創業人學長跟我一樣,大學休學回臺灣當兵,接著於剩下的半年在新創公司實習。在與他的交談裡,我看見了彼此對於創造東西、解決問題等事的相同熱忱,也再一次地理解自己適合新創的這個定位了。另外,他也向我分享了在新創工作時所觀察到的新創哲學。
幾番研究後,我希望將這些邏輯套用在公評網上,當作是一個創業的練習,畢竟雖然公司輸贏是結果決定,但個人的輸贏是由過程決定。公評網未必會成功,但下次遇上問題待解決時,我就會知道如何讓它成功了。
(五)世界很大,但並沒有想像的大:大二上學期的回顧文裡,我寫道:「我慢慢意識到自己所在的是什麼樣的一所學校——身邊的同學們,很多人畢業之後將會成為美國科技業的領導者、在華爾街工作的金融領導者、在華盛頓工作的政治領導者等——簡言之,他們會成為整個人類社會裡,立足於金字塔最頂端的一小群人。而現在的我,似乎就站在一座分水嶺的頂頭:望左走,我能成為一個很普通、很平凡的工程師,或教育工作者;望右走(或跑),我會成為那群站在世界頂端的人們之一。」
這樣的想法從未衰退,而越是攀爬這條社會階梯,我越是發現,這些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們,在我的生活圈子中經常出現。Good thing that I just entered the game, but that also means I’ve got a long way to go. Let’s do this.
這一站,竹科;下一站,海軍陸戰隊。